• <strike id="kttvg"><sup id="kttvg"></sup></strike>

        張宇:開創建筑設計的可持續之道

        人物張宇

        07-20

        2020

        張宇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總建筑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

        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為《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獎作品集(2019)》序


               隨著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公共建筑、住宅與住宅小區、建筑結構(專項)、綠色建筑(專項)四大類獎項的公布,在行業引發了廣泛關注,此獎項越來越為建筑師、工程師及設計機構認可,并已成為中國建筑設計界聚焦的重要獎項之一。


               業界在為新作品驕傲與自豪時,是否還要想到更多:一方面要肯定建筑師、工程師作品面對新時代與新觀念,在探索建筑設計的功能、技術、方法、審美、材料、環境乃至營造上的種種創新;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建筑師在面向當代及未來建筑設計挑戰時,不僅要有世界眼光,更離不開建筑內質精神的覺醒,也許這樣的行業設計氛圍的健康發展,對建筑創作為社會的貢獻、對建成項目品質的后評價等才是有根本幫助與促進作用的。

         

               2020年對世界來說是異常的年份,對國內外建筑設計界的沖擊很大,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思考是審視自身的作品是否符合“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國家建筑新方針。2020年結合建筑師對防疫設計的投入,安全與健康也必須融入建筑設計的關鍵詞中,這是補短板之需,更將成為設計的大勢。


               矚目并貫徹已發布四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不僅重審了新建筑方針,更在于它從一系列方面給出了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指南。


               2020年4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又發文《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再次強調:“城市與建筑風貌是城市外在形象與內質精神的有機統一……要治理‘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亂象,堅定文化自信,延續城市文脈,體現城市精神,展現時代風貌,彰顯中國特色”等等。文件特別要求,明確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重點、完善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制度、加強責任落實和宣傳引導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著《上海近代建筑風格(新版)》一書(同濟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雖以上海為例,但本質上是用作品與述評給出面向中國與世界的建筑文化與建筑評論之思,書中還有已故建筑學家羅小未(1925-2020)教授時隔20載為該書作的兩個序言。論及建筑創作及設計風格,1999年羅小未教授說“建筑是一種正面的藝術,人們在創造建筑過程中總是竭力把自己認為更美好、更理想的生活憧憬熔鑄于其中……建筑風格是社會文化模式的體現,是由社會集體在文化整合過程中的價值所決定的?!?019年,她又深刻闡述“……既是風格也是藝術特色,全面體現了民族和時代的文化特征?!?/span>


               鄭院士乃中國《建筑批評學》的開創者,他不斷用城市建筑的歷史與當代觀詮釋建筑批評對建筑創作與評優的價值。近期鄭院士再次發表“建筑批評是創造建筑歷史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的思想,它必將啟示業界與社會對建筑的認知與喜愛,賦予建筑作品以開放性和附加值。

         

               回想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的誕生過程,深感當代中國建筑創作正以繼往開來、兼容并蓄的姿態,積極吸收消化各種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在不斷提升自身符合地域性原創的基礎上,共同形成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時代美學精神。這些年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不斷涌現,它們也是獻給新中國70年的建筑設計經典之厚禮。


               限于篇幅,無法對本次獲獎項目做逐一點評,只從感悟最深的理念出發談幾點想法,希望能對擴大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的影響力有所幫助。

          

        01  從基礎營造到設計卓越

               “行”業先驅恐怕是建筑師、工程師的職業渴望,無論是公共建筑還是住區,無論是大項目綜合體還是單幢住宅,創作的主流理念的形式都是建構在設計者對建筑本原的認知上。縱觀國內外對好建筑的評價標準,可持續的設計與營造日益受到關注,它是建筑師應把握的設計卓越之徑。


               可持續的設計根本從一般意義上講,是建筑要遵循自然法則的運作之道,它不僅是提高建筑師環境生態覺悟的有力工具,更在用創新的設計過程,建設一個個可愛宜人、健康舒適、高效便捷的空間。一個融入科技、設備、數智化控制的整體能源與資源,利用與控制的時代,將以高品質、高效率、高科技的生活空間塑造,作為創造建筑空間的指標。


               現實中確有些項目,看得出建筑師無暇關心自己作品背后的社會效應,也缺乏準備通過建筑實踐來改善社會狀態,這不僅表現他們對建筑的社會價值缺少批評性反思,也在于對“人民的建筑”尚缺理解。


               建筑物絕非藝術品,也更非只有技術層面,尤應在考慮社會、環境、經濟、文化、歷史等要素中就地取材,低成本的(適宜的)通用技術來建構設計作為,只有這樣才能為不同人群提供可行的技術門檻,保障公共建筑與住區的設計彈性,在體現多性化同時,給不同建筑在走向卓越中獲得卓越設計的機會與生存權力。所以無論從全國評優的方向上還是對城市社會的責任上,不僅要扶植設計機構,推薦優秀建筑師與工程師,更要給那些雖平凡樸實的建筑一些機會,因為往往這些項目的實現困難更大,激發這些建筑師的創作觀,總結其空間設計思想是有特殊社會語境的,這里必有可以學到的營造方法、材料應用與可貴的設計技藝。

         

               卓越設計或稱“好設計”,源自建筑師,他們不僅是一個城鄉生活的闡述者,也是在城市與社區奔波之人,他們的設計留下故事、經歷與情感,更有創作的質感與溫度。建筑師的作品如“心血”一般,在全球化當代視野的颶風中穿行,要讓作品萌發“定心神,審所以”的審美張力,不僅要持續培養修行,更要有特殊的文化品牌設計策略的鋪墊,有精致設計的審美學傳播,對輿論、投資、公眾的審美心態等都會產生影響力。


               在很多成功的城市更新或“雙修”項目中,其設計要訣是建筑師與藝術家的結合,他們與城市公眾共同成為空間生產中審美模式的設計者、行動者、參與者與受益者。在這些項目中,不僅破舊的廠房和早已停產的生銹設備可訴說著并沒有遠去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這種尊重歷史的設計,在賦予城市可視化的活力符號的同時,更為城市帶來希望之光。


               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的誕生,也正值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師大會的舉辦20周年,這就自然聯想到吳良鏞院士的《北京宣言》,他所倡導的“全社會的建筑學”,早已揭示了中國建筑界立足世界建筑之林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其中包括全民建筑鑒賞水平、業界建筑理論修養乃至管理層的建筑決策水平。

         

        面對卓越設計的理想,作為建筑師要甘心從做好每一個普通項目入手,因為并非所有項目都可以成為“紀念碑”的,無論什么項目,要想設計得獨樹一幟,就要從調研分析策劃開始,判斷并省思自己的專業投入度,對社會與市場的適應度,這也許才是“好”設計誕生的根本。


               無論是新常態還是“新基建”,本質上都在要求有適應變化和發展的設計,所以我們追求的建筑作品,無論大小都應成為一個隨時間流逝而變得更具吸引力的作品。建設這樣的項目,必須首先意識到融入技術與文化的設計內涵有多么重要,建筑師所關注的表皮既是建筑的可見部分也是建筑必須經受陽光、風雨、灰塵乃至人類磨損洗禮,以及文化感官變遷的?,F實是哪個城市的建筑師都面對越來越多的既有建筑,對它們的修復設計與兼顧城市歷史文脈的新設計無疑都是迫切課題。在為數不少的大城市中,既有建筑,雖長時間使用磨損、風化或硬化,但許多改造設計的實例能使他們獲得令人愉悅的光澤。因為就建筑本體講,在設計細節上看,它們往往比現代建筑更豐富,城市設計的可持續格局中,一旦融入過去文脈的新建筑,會帶來更有持久力的敬畏與美的風格。因為在這些項目里情感投入其中,設計必然成為改善生活的利器,它給建設方與城市提升價值,設計在其中可映照環境,給城市與公眾帶來完美賞析的潛能與想象。

         

        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的評出也從另一層面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獲獎優秀項目連同建筑師是可與世界對話的中國建筑師,他們的大多作品是因時因地因項目而崛起的,在充分挖掘開發空間布局下,創造出不拘一格的建筑樣貌,但同時也應看到建筑師還是需要清醒地明白建筑不變的本質要素依然是人的行為場所在時間上的積累,這就要求建筑師深入領會并挖掘建筑特有的內質精神,當業界擁有了為數眾多的富有內涵、高品位建筑的成熟建筑師,中國才可期望有高品質的建筑環境;其二,獲獎優秀項目不僅對于鼓勵建筑師創作有激勵,更對城市氣質有示范性,它們無疑是深入人心的城市表情。獲獎項目之所以有希望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重在其具有的文化價值與城市精神是否高度契合,是否真正成為人們心中的城市標志。特別應關注的是,好的建筑不僅造型上具有獨到創新性,功能上更要有包容性和前瞻性;既成為城市功能配置的有機組成,也要保有可持續的活力,從而真正讓公眾充滿幸福的情感體驗。

           

        02  從“山水城市”到“山水精神”

               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的評審無論是公建、住區還是綠色建筑,“妙造自然”理念下的建筑師組織生態空間設計是越來越明顯的特點。建筑既是科技創造也是文化創造,把握生態環境、節約節能準則、健康指標、因地制宜可真正實現建筑的本來價值。


               由綠色、生態的設計,會自然想到“山水”的建筑觀,如果有人將山水意象描述為中國建筑意境的強因子,那“山水”理念更揭示生態設計的本質,倡導“山水觀”,不僅合乎中央的“兩山”理論,更是城市與建筑可持續建設的關鍵。無論是建筑師設計觀念的轉變還是建筑環境營造的最終結果,“山水觀”極為必要和根本。


               中國山水文化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以求得人與自然達到真正的協調并產生對現代環境設計以有益的啟示,它主張“澄懷觀道”超脫于一般意義上的技藝,成為一種哲學的化身,這無疑啟示現代設計師的智慧升華。而建筑是藝術的科學,又是科學的藝術,其內涵是永掘不竭的。


               1981年,世界建筑師大會《華沙宣言》指出:“建筑學是為人類創造生存空間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是衡量當代建筑觀念的標尺,只有把建筑作為環境科學和環境藝術對待,才能達到當代建筑觀念的水平。因此建筑師應以追求環境科學與藝術質量和文化品質為標志作為創造建筑空間的指標。


               由此可見,“山水”與“建筑”應同屬藝術的范疇,則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處。加以融合,從而創造出合目的性的現實空間。在建筑和山水的關系上, 一個重要的美學特征是建筑的自然化,建筑造型基本上是不能具象地模仿自由的大自然,但卻能融合在山水自然之中;仿佛是自然所“生成”的,而且只能“生”在此處而不能“生”在彼處。這樣,建筑就投入了自然的環抱,納入了自然的系統,與自然互為呼吸照應,結成生動和諧的藝術整體,給人們“宛自天開”的感覺。本來,山之城原本具有防御外敵入侵的優勢,今日漫步山城,雖有如同進入迷宮般的封閉感,但會眺望到遠山之美景,給人以愉悅。建造在半島形狀丘陵之上的城市,大量的水墨畫作,可看到依陡峭山坡而建的房間,是城市之美的“名片”;水之城的意義,不僅代表水與城市有緣,還不斷營造有特點的親水空間,水之城構成了城市特有的肌理。山水城市不是簡單的“山”與“水”之景觀疊加,對建筑師的啟示要依地域創造可形成“山水”環境的場所,努力探索“城市的起居廳”。

         

               錢學森先生曾在《論宏觀建筑與微觀建筑》中的文章和書信近200篇,其中有近100篇文章和書信談到“山水城市”問題?!吧剿鞘小苯ㄔO理論實踐講的是一種思想理念,是城市一種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跟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具有高度文明水準的城市。因為它是一種思想,一種學術觀點,不僅僅是政策,所以絕非千篇一律的,所以它不強求統一,恰恰相反,它要求因地制宜,各有不同。


               作為城市中的建筑,由“山水城市”理論探尋“山水精神”的模式,應就建筑科學思想及特色理論作一番深層次的探索、研究、實踐工作?!吧剿瘛钡母拍?,是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國家“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建筑方針的。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要做奇奇怪怪的建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堅定文化自信”,“山水精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具體呈現。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建筑設計行業如何選擇自身的發展坐標,也許是每一位建筑師都要回答的終極之問。

         

        03  從“走向新建筑”到創意新理念

               20世紀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1923年出版的著作《走向新建筑》,在其中他明確提出“創造表現時代的新建筑”主張,該書不僅激烈否定19世紀以來的復古主義建筑思潮,更提倡新時代建筑,堪稱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一部文獻。耐人尋味的是如此創新的大師,他一再表示“歷史是我永遠的導師之一,并將永遠是我的引路人”,他不斷用豐富的作品在給建筑師提供著備忘錄,他以對自然與生態的敬畏說“建筑是一些搭配起來的體塊在光線下的輝煌、正確和聰明的表演”。在《走向新建筑》中,他不但給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之廣義的住宅設計指南,還特別強調為人設計的真言:“建筑是一種藝術行為,一種情感現象,在營造問題之外,超乎營造之上。營造只是把房子造起來,建筑卻是為了人?!?/span>


               柯布西耶于1925年提出“新建筑五點”,其中的兩點是建筑底層架空和屋頂花園。依其意思,無論是底層架空為了地面綠地的通暢,屋頂花園為了增加綠化量,都是為了讓房子充分接觸自然,讓使用者的生息與環境融為一體。“我們正處于一個建設時期、一個重新調整以適應于新的社會和經濟條件的時期”。在當今中國,“走向新建筑”蘊含并借鑒出更多的含義,走向“新時代、新情感、新關懷”都應成為中國建筑設計行業從業者的關鍵詞。具體到人居環境,則應更關注城市、關注社區、關注人。


               2020年春爆發的“新冠疫情”,使公共衛生安全命題從建筑、城市、社區各方面備受關注?;叵?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提出的2016-2030年中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要求,作為建筑師,要掌握并學習城市問題的應急要點,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非常態下城市設計在規劃體系中的地位,城市安全設計對建筑設計水平的影響因素與機制,城市健康設計對建筑設計水平提升的作用等因素,以城市設計品質提升建筑設計水平。因為一個優秀的城市設計及導則可以提升建筑設計水平,而一個有缺陷的城市設計會束縛建筑設計水平,在健康城市、健康社區、健康建筑的建設中要充分融入當今國際一流的安全健康的可持續設計理念與準則。

         

               本人在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筑設計分會支持下,參與了幾屆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評審,這讓我有機會在對比國外著名建筑獎項中,省思中國建筑設計評優的發展歷程,將建筑作品“創優、推優、評優、宣優”與國家新建筑方針仔細對接,更從中汲取適合新時代要求的建筑設計創作觀。


               為中國城市社會創造建筑的“百花園”,是建筑師的目標,中國建筑師的現狀與未來雖繁榮發展,但也要補上“短板”,人類社會的健康與安全愿景有多遠,我們就要為之而不停息地奮斗下去。面對新時代與新常態,更應敏銳地意識到:城市與建筑“家園”設計要矚目“新基建”的新內容,建筑師們將不僅局限于建筑、社區的空間設計,更要伴隨城市化高速發展下的智慧賦能、數字技術置入手段,打造人與數字科技和諧的“家園”。要以人為核心,以科技為動力,才能贏得盡情發揮設計創造力之果,即營造更安全、更方便、更宜人的面向美好未來的健康城鄉家園。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91
      1. <strike id="kttvg"><sup id="kttvg"></sup></strike>